國產并聯機器人品牌「阿童木機器人」獲A輪融資,解放工廠勞動力
工業機器人市場爆發超預期,中小工業機器人企業增長或快于大企業。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國產工業機器人迎來了新的增長契機,結合去年發布的中國市場國產工業機器人統計報告,36氪了解到2014年國內并聯機器人市場銷售約600臺,2015年銷售約900臺,2016年市場銷售總量在1400臺左右,整體行業增速超過50%。
高增長的背后除了工廠對提升效率的迫切提升,人力成本的日益攀升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許多工廠都面臨著員工老齡化、人員流失、人工成本激增甚至是招聘難等問題。除此之外,在某些會引起二次污染的場景(醫藥),高危行業或涉及保密屬性(電子元件)的裝配線上,人工也在逐漸被機器替代。
36氪近日獲悉,并聯機器人初創團隊「阿童木機器人」完成3248萬元A輪融資,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和海達創投共同領投,華興Alpha擔任此次融資的財務顧問。此次融資完成后,資金將主要用于和標桿用戶落實行業應用,此外會在技術研發上對誤差補償與標定算法等核心技術進行升級優化,最后基于市場情況,阿童木將會在機器生產端進行產能儲備。
阿童木CEO宋濤告訴36氪,公司重點切入食品、醫藥與日化等行業,為其生產后端提供裝配所用并聯機器人。并聯機器人有著精度較高,速度快,承載能力大,工作空間較小等特點,而后端裝配是個極好的應用場景。
在目前國內工廠后端裝配還是以人工為主的現狀下,并聯機器人將會在未來逐漸替代人力。按8小時工時計算,阿童木的并聯機器人能替代3名勞動力,如果按照機器滿負荷16小時或24小時計算,則能替代的人力將更多,而按照所替代的人力成本進行測算,一臺并聯機器人的回本周期大概在5~6個月左右。
宋濤向36氪介紹,核心團隊成員主要出身于為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阿童木機器人在經過5次技術迭代后,推出了“鉆石”(平面二自由度)、“金剛”(XYZ三自由度)和“閃電”(四自由度,外加旋轉功能)三個不同系列。
團隊已掌握并聯機器人在本體優化設計、精度設計、機器視覺、誤差補償和運動學標定等核心技術儲備。參數上已實現正負0.1毫米定位精度,每分鐘120-150次節拍速度,工作空間500-1500mm工作直徑的全覆蓋。此外,阿童木機器人還自主研發了以并聯機器人為核心的自動裝箱單元和自動擺盤單元。
從2013年成立之初,阿童木便聚焦于行業的標桿客戶,包括伊利、蒙牛、康師傅以及富士康等廠商都已采用阿童木的并聯機器人。在某核心客戶的后端裝配環節,阿童木的并聯機器人與ABB的比例已趨近于1:1,隨著未來機器逐漸替代人工的戰略方針,這個比例會逐漸擴大。迄今為止,阿童木機器人共服務87家企業級客戶,每月3-5家新增客戶,去年總出貨量超過140臺,約占去年并聯機器人出貨量10%。
36氪了解到,國產機器人廠商目前大多以薄利多銷的方式進行市場拓展,行業絕大多數利潤也都被集成商賺走。即使是國內已上市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其利潤與收入也都不高,工業機器人的銷售也并非他們的主營業務。
對于這一點阿童木CEO宋濤認為,在體量上,如果參考國外成熟市場,國內還有海量的需求未被滿足,縱觀未來5年到10年,這類大量重復勞動的工作必定將被工業機器人替代。其次,關于業務模式,無論是走集成商的渠道,做整體解決方案還是賣本體,最終落腳點還是在團隊的執行力。
最后,宋濤表示阿童木未來的目標是要通過獨立上市或融資、并購等方式完成占據行業領先位置。36氪獨家獲悉,通過對業務流程的梳理、銷售團隊的管理,客戶資源的選擇等舉措,阿童木目前在財務上已經實現了正向盈利。
阿童木機器人CEO宋濤為北航機器人所碩士,有6年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研發經驗,3年創業及公司運營經驗;CTO劉松濤為天津大學碩士,有7年并聯機器人理論設計與研發經驗;首席科學家黃田教授為天津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863先進制造領域專家組副組長。